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三章 突发危机 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她拿来的作品嗤之以鼻,每一幅作品都挑出来一大堆的毛病,甚至还说几幅是仿作,要知道很多作品当初正是从他手上买来的,原来是怎么捧得高高的,现在就怎么摔在地下,恨不得还狠狠地踏上几脚。最后他还摆出一副看在老客户的面子上,我好歹给你一个面子帮帮忙的施恩姿态,挑三拣四选了几幅,出的价钱还不到原来购买价格的四成,总共不到三十两的银子。这可让杜玉清真是气坏了,让采薇抱了书画扭头就出来了。

    从这件事情上她深深感受到一点,书画、书籍这些东西是她精神上的给养,能给她带来欢乐和慰藉,在世俗层面上却是消费品,除了极少数公认的好作品,都是买来就跌价的物件,一旦生活需要救急是换不来银子的,甚至可能还成为累赘。这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收藏金石字画上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散尽千金万金购买来的珍贵的金石拓本、书画器物在战乱中一再被迫放弃或意外丢失、被偷窃,孤苦伶仃的李清照甚至因此被觊觎而和她结婚,最后藏品所剩无几。更可笑的是李清照还被人捕风捉影恶意中伤说她把珍贵的文物都送给了金朝人,差点给自己惹下祸患。

    身在这俗世中,心又脱离这红尘,精神和物质,理想和现实永远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

    杜玉清原来对这个的认识还是朦胧的,之前她在读《论语》时对历代文人学士都赞赏有加的颜回也非常推崇,作为圣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对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最好的诠释。但越读到后来,她却渐渐觉得孔子另一个弟子对孔子的实际帮助和孔子学说的传播推广起了更大的作用,这就是被孔子评价为只有“瑚琏之器”的子贡。

    目前,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仅以言语闻名,在《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德行和能力有四档的划分,一是德行,二是言语,三是政事,四是文学。子贡只是位列在第二的“言语”上,还是排名在被孔子说成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宰我之后。实际上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干济之才和获得世俗最大成功的人,他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出使列国时各国无不待之以上宾,他在处理政务的同时还不忘宣讲老师的理论和主张,彰扬其师美名。除此之外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在曹国、鲁国之间贱买贵卖富致千金。后世还有人尊奉他为财神。他诚信经商的风格被称为“端木遗风”。对此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有一段中肯的平价:“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

    那颜回与子贡到底哪个强?为什么世人至今盛赞在《论语》中只有只言片语的颜回,称道他“孔颜乐处”而对实际贡献更大、受业身通的子贡漠然处之呢?为此,杜玉清还专门去请教了姚先生,姚先生就拿“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说事,其实就是对她看中功利的观点不以为然了。杜玉清当时惶惶而退。

    但这次突发的事件给了她深刻的教训,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贫而豁达修身养性,应该是面对艰难生活的态度而不是目标。人的天性就是要追求幸福,追求享受,“存天理、灭人欲”只是对过分欲望的约束。如果对基本的人性都缺乏了解,还怎么兼具天下?所以,“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是理所当然的。

    现实是残酷而严峻的,没有所谓的太平世界。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人永远会面临新的挑战,生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的武功,就是我们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能力。

    面对、接纳、觉知、提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精进,百炼成钢;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